“國家智囊團”為合肥地熱資源發展把脈 濱湖科學城加快打造全省首個區域能源項目
11月9日,中國科學院長三角地區地熱考察團來到合肥,“國家智囊團”為未來安徽以及合肥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把脈。同時,專家們將系統厘清地熱資源家底、開發利用現狀與需求、梳理存在的問題,探索長三角地區地熱開發利用發展道路,提出戰略與對策,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支撐。
【樣板】濱湖“嘗鮮”多能互補型區域能源項目
由合肥熱電控股子公司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設并運營的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項目位于濱湖核心區,是長三角地區單體最大的地源熱泵區域能源系統。來到能源站地下9米深的地方,龐大的機組映入眼簾,新能源黑科技——地源熱泵技術正在發揮功效,這個項目引起了考察團專家的濃厚興趣。
冬季供熱時,通過地下管道獲取土壤中熱量為室內供熱;夏季制冷時,把室內的熱量通過系統管道排入大地中,為室內提供冷量。而且,這種技術在地下120米的深度進行,設計打孔埋管12000口,不受室外氣候環境影響,具有可持續、環保等特點。
本項目是全國首批、安徽首個以地源熱泵為主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潔能源的多能互補型區域能源項目,也是合肥對于新能源集中供能的首次嘗試,用戶面積已超過200萬平方米。能源站全部位于公共綠地的地下,在能源站與地面景觀綠化的銜接處,規劃有新能源科普的展示長廊,提供了項目展示和公眾參與的平臺,也豐富了濱湖科學城的科普旅游資源。
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自2019年4月24日安徽創新館開館之日起正式投入運行開始供能,運行效果優良。2020年夏季,供能面積已超過40萬平方米。截止2020年夏供結束,總計向用戶供能超過2500萬kwh,試點運行效果良好。同時,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契合低碳生態示范城市建設理念。
【形勢】全市地熱能總熱容量位居全省前列
地熱能源,聽起來有些高端神秘,其實民間利用淺層地熱能已有歷史。農村挖地窖儲藏越冬的蔬菜,城市用防空洞納涼和儲藏物品,古人挖洞而居等皆是原始的直接利用淺層地熱能。隨著現代科技進步及節能減排需要,應用熱能采集技術把淺層地熱能有序輸送到建筑物內進行供暖和制冷。
安徽是全國較早開展區域性淺層地熱能調查省份。2009年,省國土資源廳組織開展全省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合肥市城市規劃區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
合肥地處江淮,是典型的夏熱冬冷地區,淺層地熱能資源豐富。安徽16個城市建設規劃區淺層地熱能綜合調查13870平方公里,其中合肥淺層地熱能總熱容量位居全省前列,僅次于皖北阜陽。
近年來,全省涌現出一批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應用上的示范城市及示范工程,省會合肥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工程面積占全省55%。
不過,也要看到淺層地熱能規?;?、產業化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社會認知程度較低,地溫監測及能效評價欠規范等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龐忠和指出,雖然“坐擁”豐富的淺層地熱資源,包括合肥在內整個長三角地區的地熱開發利用還未形成較大規模。
【展望】空港經濟區等規劃“地源熱泵+”新模式
當前,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趨嚴峻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急劇消耗,發展清潔能源成為當今時代主題之一。近年來,合肥堅持以節能環保,大力推廣地源熱泵等地熱新能源業務,積極構建多能互補供熱新格局,不斷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中國科學院汪集暘院士表示,在長三角尤其是像合肥這類 “冬冷夏熱”地區,應積極探索充分利用好地熱資源,解決冬季區域供暖和夏季空調制冷問題。
據了解,長三角地區至今沒有統一供暖規劃。天冷的時候,各家各戶會自行選擇空調、天然氣甚至燒煤來取暖。這不僅浪費能源,也會造成大量污染。
下一步,考察團將結合合肥及安徽其他地市地熱資源利用模式,圍繞長三角地區 “一體化” 和 “高質量”的發展理念,分析和研究地熱資源利用的戰略定位、發展路徑和方向,提出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決策意見和建議。
“國內供熱線正在逐漸南移,南方供暖是大勢所趨。通過分析合肥的地熱能源發展利用情況,看看能不能總結出一個新模式,在全國更多地方推廣和應用?!饼嬛液徒榻B,研究成果預計2021年完成,相關內容有望納入國家新一輪發展規劃中。
合肥探索新能源的腳步遠未止住,合肥熱電正在洽談濱湖科學城駱崗生態公園項目、空港經濟區(新橋機場二期)項目、東部新中心老工業遺址公園項目、通航通用機場項目、西部小廟運河新城項目、中科大省立醫院總部項目、產投健康養老示范項目、新建居民小區等,將陸續規劃打造“地源熱泵+”多能互補的分布式能源供應模式,助力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